你知道什么是斗茶吗?

100人浏览   2024-08-11 15:31:43


茶这种小小的植物,自汉代被用于饮料以来,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断上升。唐代已有专门论茶的著作——陆羽《茶经》出现。

到了宋代,社会上更出现了一种与茶有关的奇特风俗——斗茶。


陆羽《茶经》书影


饮茶法

要了解如何斗茶,首先必须对宋代的饮茶法有了解。宋代的饮茶习惯与现在大不相同,要先将茶叶制成“茶饼”储存,待到喝茶时,再将茶饼碾成碎末,经沸水冲泡成茶汤。

“团茶”

这种茶饼,被当时人称为“团茶”。宋仁宗时,蔡襄制成“小龙团茶”,一斤值黄金二两;宋徽宗时,用“银丝水芽”制成的“龙团”,颜色雪白,每一饼的价格就要四万钱,珍贵无比。


《宣和北苑贡茶录》中记录的“大龙”团茶图案


茶味

照我们现代人的想法,茶叶这么又压又榨,做出来的团茶还能有茶味吗?然而宋代人的口味就是如此独特。当时对茶味的要求,可以用宋徽宗提出的四个字来概括,即“香、甘、重、滑”。现代人说的“不苦不涩不成茶”,在宋代可是制茶工艺低劣的表现。

撵茶

高级的团茶不仅在制作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,在冲点时也有很多讲究。首先,要将团茶用茶磨或茶碾研磨成细碎的茶末。如果喝茶的量不多的话,也可以用小杵小臼把团茶捣碎。


刘松年《撵茶图》局部,一个人正在用茶磨碾茶

镇江出土宋代陶制茶碾


冲点

捣碎后的茶末要用细罗筛过,如果一不小心碾多了茶末,一次喝不完,可以把多余的茶末先放到小罐里储存。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一步——冲点。


刘松年《茗园赌市图》局部,小贩正在点茶


执壶

正式冲点之前,先要把茶盏放在火边烤一烤,以免注入的开水碰到冷的茶盏迅速降温。然后把茶末放到茶盏里,先倒一点点水,将茶末调成膏状,再持茶瓶向盏中注水。为了保证水流对茶末的冲击力,点茶所用的茶瓶,必须是下图这种有着长长壶嘴的执壶。


宋青白釉瓜棱执壶 首都博物馆藏


点茶

注水时,有条件的茶人还会用长柄勺、筷子或竹筅(音显)在茶盏中“击拂”。击拂的手法类似于搅拌,使茶汤泛起宜人的细小泡沫,促进茶末和水的充分融合。击拂结束之后,点茶的过程就算完成了。


宣化辽墓一号墓点茶图,左边的老者正用长柄勺击拂,右边的老者正欲往盏中注水



竹筅是一种圆形的竹刷,出现的时间相对晚一些,但是最便于操作的击拂用具。南宋人昵称它为“竺副帅”


斗茶

但如何检验这盏茶到底点得好不好呢?这就要通过“斗茶”来比试了。

“验水痕”

斗茶的第一个指标是“验水痕”。如果茶末碾得够细,击拂手法得当,茶末与水完美结合,茶汤就会“周回旋而不动”,“着盏无水痕”,等到击拂泛起的泡沫退下去之后,盏壁干干净净,什么渣滓都没留下,那这局斗茶就是成功的。相反,则失败

斗茶色

此外,斗茶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,就是斗茶色。宋人对茶汤颜色的要求,也是以白色为上品。甚至有要求更严格的人,提出了“黄白者受水昏重,青白者受水详明”的理论,斗茶时,“以青白胜黄白”。

茶盏

那么白色的茶放在什么颜色的茶盏里最适合观察呢?答案当然是:黑色。宋代斗茶之风盛行,黑色的茶盏因此在宋代风靡一时,无论南方还是北方,都有烧造。为了增加斗茶活动的兴味,也为了使黑盏看起来不那么单调,工匠们还在黑盏的釉上大做文章,烧制出“色彩斑斓”的黑釉瓷器。


宋建窑兔毫盏 故宫博物院藏


兔毫盏

以兔毫盏为例,它的釉面主体为黑色,但如果仔细看就能看出褐色的细小条纹,像兔毛一样,因此被称为“兔毫盏”。


兔毫盏釉面局部


鹧鸪斑盏

鹧鸪斑盏上的黑釉,间有一块一块的白色,就像鹧鸪身上的花纹。


建窑窑址出土的宋代鹧鸪斑盏残片


油滴盏

油滴盏的名称则来源于黑釉上的点点银斑,好似油滴的反光。


宋油滴盏 山西博物院藏


“曜变天目”

以及这种最珍稀的“曜变天目”。黑釉上的浅黄色斑点周围,围绕着蓝色的光晕,幽深静谧,给人以无尽的遐想。


曜变天目盏日本东京静嘉堂文库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