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叫做点茶 ,抹茶和它有关系吗?

628人浏览   2024-05-29 06:05:56

大家都知道,茶叶的发现和利用经历了漫长的药用时期,从“神农尝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茶而解”到陆羽《茶经》问世,茶叶一直是一种汤叶,在煮饮的时候常常加入葱、姜、橘皮等其他植物,那一时期的茶叶是一种“复方茶”。陆羽《茶经》问世以后,茶的利用发生了重大变革。陆羽将加入茶叶中的葱姜、橘皮等其他植物抛弃,使茶叶独立成为一种单纯的饮料。陆羽的伟大贡献是把茶叶从“复方”的茶转向了简单化的“单方”茶,过度到了今天的“清饮”。

宋代的制茶和唐代的制茶完全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方式:唐朝制茶是“畏其流膏”的,就是要尽量保持茶的汁液。而宋代的制法是“出膏唯恐不尽”,就是要想方设法地挤走茶汁。这两种相反相左的加工方式,就是因为唐朝时煮着喝的,宋朝是点着喝的。煮着喝,茶水比例很大,茶少汤多,要味道浓;而宋代是直接将茶碾成粉打匀,点茶而饮,所以不要太浓,必须将茶汁挤出去。

点茶的具体做法是:不直接将茶放入釜中熟煮,而是先将饼茶碾碎,置碗中待用。以釜烧水,注入少量沸水冲点碗中的茶调成糊状,然后再注入沸水,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,同时用茶筅(xiǎn)搅动,茶末上浮,形成粥面。

严格来说,要创造出点茶的最佳效果:一要注意调膏,二要有节奏地注水,三是茶筅击拂时有轻重缓急的艺术感。

宋朝的文人雅士不但会"点茶",还兴"斗茶",以茶汤颜色鲜白,和茶沫停留保持时间长为茶技高超的标准,而且茶筅击拂茶汤产生的泡沫要能"咬盏不散"——指当茶汤烹至沸腾,茶沫在茶盏中转动,茶沫与茶器相凝却不溢出,如同被茶盏咬住一般。

日本的“抹茶道”

中国南宋的"点茶"由镰仓时代的荣西禅师传入日本,形成了日本的"抹茶道"。

抹茶道,亦叫做"茶之汤",使用的是末茶。其饮法是由宋代点茶道演化而来。只是宋代采用团茶,还需罗碾烹炙,而日本采用末茶,直接以茶末加以煎煮。颇有盛名的日本抹茶道,就是通过当年的入南宋学习荣西和尚在中国学成后带回日本,由村田珠光奠其基,经武野绍鸥发展,由千利休创立的。抹茶道在日本得以保留、继承和发扬光大,现已成为日本的国粹。

如今的点茶,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极少见了,与之一脉相承的抹茶,为何在日本得以传承?有人说,缺什么,补什么。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、风景优美、天灾频繁的岛国,由此培养了日本人动荡不定的心性,用日本学者的话来说,日本人的性格就像台风,具有“忍从”与“发作”的双重性。茶道为日本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精神安乐窝。